杭州歷史學會的丁云川先生是聲望頗著的文史工作者,經他發(fā)現并得以保存和保護的杭州地方各類文物不計其數。他的一次很偶然的問茶龍井,竟讓這里湮沒已久的幾方古碑得以重見天日。
那是在2004年的早春二月,西湖群山初萌春意,開始傳來春游的人聲。老丁的夫人是茶鄉(xiāng)梅家塢人,這天,他和夫人商量好一起去“龍井問茶”,然后翻越獅峰、郎當嶺,趕到梅家塢會親友。
王個簃書“新西湖十景”之一“龍井問茶”
早上七點多,夫妻倆來到今天“茶鄉(xiāng)之旅”的首站龍井茶室。三杯清茶后,老丁發(fā)現,因為時間尚早,茶室內外全無往日茶客滿座時的那種熱鬧,茶香縈繞和鳥雀啁啾之間,頗多幽雅意趣。老丁站起身細細打量這屋前屋后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意間,他看到東邊露天空地一隅,堆放著幾塊形狀不一的石板。上去一看,蒼苔斑駁的石板上多有刻字,當是碑石無疑!
老丁來了興致,蹲下身摩挲碑石,細細辨識起來。最先入眼的那塊碑石已經殘損,缺了上面一大部分,所以也無法確認其碑名,但拂去碑石左邊塵土,“云間董其昌”一行字赫然在目!老丁大喜!他知道董其昌是明朝著名的大書法家,這塊碑很有可能是明代古碑。另一塊碑石保存完整,但碑面已經風化,字跡較為模糊,老丁細辨再三,發(fā)現碑石開頭有“龍井茶歌”四個字,末尾則有“歷甲午年”和題作“赤水洞天居士”的落款——這塊碑顯而易見可以確認就是一方明代古碑。老丁立即把這一發(fā)現告訴文保部門,并要求就地保護這些古碑。
這天回到家,老丁不顧翻山越嶺的勞累,馬上根據現場記錄的部分碑文,開始進一步考證。他從清雍正《西湖志》中找到了與那塊殘碑相關的故事: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中秋后一日,北宋詞人秦觀自吳興到會稽探親,路過杭州時,特意到龍井壽圣寺拜謁辨才法師,事后寫下了《龍井記》。后來,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讀到這篇散文,覺得非常精美,就揮筆書寫,刻成碑石立于龍井。由于米芾的書法很受人們喜愛,前來拓碑者極多,寒來暑往,五百年后此碑文字殘破不堪,以致碑石不存。到了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大書法家董其昌游覽龍井,覺得龍井至美,獨缺秦觀文、米芾書之碑,于是在是年正月三十深夜重書了秦觀《龍井記》,還特意寫上了“余仿米法以補之”,后由錢塘人金嘉會摹勒上石,立于龍井。
老丁發(fā)現的這塊殘碑正是當年董其昌書寫的那塊碑。
董其昌像
秦觀寫過不少有關龍井的作品,尤以《龍井記》及《龍井題名記》兩篇為最。他在《龍井記》中說:“龍井舊名龍泓,距錢塘十里……其地當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風篁嶺之上,實深山亂石之中泉也……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內無靡曼之誘以散越其精,外無豪捍之脅以虧疏其氣。故嶺之左右大率多泉,龍井其尤者也。”從他的文中可以看出,龍井舊名龍泓,北宋時之所以名揚天下,是因為此地深藏山中,較少受到外界的各種影響。只可惜這塊古碑已經殘缺,按照《龍井記》原文長短,石碑通高可能達240厘米,非常壯觀,而現存古碑只有三分之二左右,另一半是否還存在于世?
董其昌書《龍井記》
碑石上部分斷裂痕跡清晰可辨
另一塊碑的“歷甲午年”應是“萬歷甲午年”,公元1594年,比董其昌的碑早了近30年?!俺嗨刺炀邮俊币幻浝隙∫环谜?,終于查到這是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屠隆的別號,而碑文就是屠隆著名的 《龍井茶歌,與李念江開府公同游作》,全文如下:
山通海眼蟠龍脈,神物蜿蜒此真宅。
飛泉歕沫走白虹,萬古靈源長不息。
琮琤時諧琴筑聲,澄泓冷浸玻璃色。
令人對此清心魂,一漱如飲甘露液。
吾聞龍女滲靈山,豈是如來八功德。
此山秀結復產茶,谷雨霡霂抽仙芽。
香勝旃檀華嚴界,味同沆瀣上清家。
雀舌龍團亦浪說,顧渚陽羨詎須夸。
摘來片片通靈竅,啜處泠泠馨齒牙。
玉川何妨盡七盌,趙州借此演三車。
采取龍井茶,還念龍井水。
文武每將火候傳,調停暗合金丹理。
茶經水品兩足佳,可惜陸羽未知此。
山人酒后酣氋氃,陶然萬事歸虛空。
一杯入口宿酲解,耳畔颯颯來松風。
即此便是清涼國,誰同飲者隴西公。
屠隆像
在眾多明人的龍井茶詩中,最長而著名的當推屠隆這首《龍井茶歌》。作者從紀游龍井入筆,把龍井山寺林泉之致先描畫出來,這龍井泉水長年流不息,是因為龍井山脈暗通于海,汩汩泉水是從龍脈里流淌出來的。再道出喝了這龍井泉和龍井茶,讓人靈魂為之清新,極言其名貴和茶藝韻事。全詩通篇描述龍井一帶山色、泉水、美茶以及來此品茶的賞心樂事,認為唐宋時期顧渚、陽羨的紫筍雀舌,御貢建茶龍團鳳餅,都比不上龍井仙茶,其香其色堪比釋家檀香味道,一直飄到天界。詩中說“采取龍井茶,還念龍井水。文武每將火候傳,調停暗合金丹理。茶經水品兩足佳,可惜陸羽未知此”??梢?,在明代用來沖泡龍井茶的不是虎跑水,而是龍井的泉水。
屠隆《龍井茶歌碑》 ?屠隆《龍井茶歌碑》局部
老丁發(fā)現的這兩塊碑記錄了龍井及龍井茶在宋代和明代的歷史,為龍井增添了一處人文景觀,尤其是《龍井茶歌》開拓了龍井茶的文化意蘊和至美境界,增強了休閑游玩的情趣格調,也延續(xù)了龍井的歷史文脈。而董其昌的行楷真跡,自然秀雅,非常飄逸,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所以,文物部門馬上把兩塊古碑移到室內,在龍井景區(qū)原地保護起來。
故事還沒有結束。一年以后,杭州實施了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在實施龍井景區(qū)整治工程的過程中,那些或湮沒或散落或閑置在各處的古代碑石被相繼挖掘和發(fā)現,出土了與《龍井茶歌》相關的殘碑。經核對,正是老丁發(fā)現的殘碑的上面部分,兩部分相合后通高191厘米,寬 89厘米,碑文18行,每行多為40字,行書。盡管兩碑相合處尚有字跡殘損,但終算是“破鏡重圓”了。?
據文物部門統計,這次龍井景區(qū)整治工程共發(fā)現碑文12石,均有較高的茶文化歷史和茶文物價值。比如,2005年7月9日出土于龍井“秀翠堂”茶室后面基建工地的《乾隆御題詩刻》,碑高43厘米,寬32厘米,厚15厘米,碑石完整,字跡清晰,碑刻七言古詩一首,書體為行書,內容是:“風篁嶺上龍泓澗,噴沫成池貯碧流。飛作瀑泉靈作雨,攻祈那待法師投?!甭淇睢叭晌缒捍河}”,并蓋有“乾隆宸翰”印一方。壬午年即乾隆二十一年(1762),是乾隆皇帝第三次出巡江南之年。龍泓澗即龍井。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到龍井,先后四次御題《龍井八詠》,一景一詠,計32首詩。然而所有這些詩篇僅沉睡在地方志及記錄有關乾隆南巡的官方典籍中,尋常書中不易一見。今根據新發(fā)現碑石的形制推測,當有內容不同、尺寸相同的另外多塊御碑,然迄今發(fā)現的《龍井八詠》僅此一石,且此碑是杭州碑林數十年來發(fā)現的最完整的一塊乾隆御碑,尤顯珍貴。可以這樣說:除去龍井茶葉本身品質優(yōu) 異外,帝王對龍井的題詩贊譽,為龍井品牌創(chuàng)造了難以估量的無形價值。
“龍井問茶”景區(qū)后來專門辟出龍井茶史跡陳列廳“風篁余韻”,展出了近年來陸續(xù)發(fā)現的這些文物。您現在如果有興趣去“龍井問茶”,就可以看到其中陳列的當年老丁發(fā)現的《龍井記》和《龍井茶歌》這兩塊古碑。
(來源:杭州文史;文章原名《忽然發(fā)現“屠隆”“董其昌” —— 一次偶然“問茶”使兩塊龍井古碑重見天日》,內容稍有刪減;作者系杭州文史研究會理事、杭州日報報業(yè)集團高級編輯;圖片來源網絡)